
認識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什麼?在醫院裡最常聽到糖尿病足的病人就醫時說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腳上的傷口久治不癒。
為什麼糖尿病會造成傷口遲遲無法癒合呢?糖尿病足怎麼產生的呢?
我們都知道血糖高對全身上下都會造成損傷,糖尿病會破壞全身的血管,而我們負責支配腿部感覺、動作的神經們,同樣需要血管帶來氧氣以及養分,當這些小血管不健康,就無法供給神經足夠的營養,接著導致神經傳導故障,讓人容易產生麻木感、燒灼般的疼痛感。
你可能覺得,偶爾神經麻一下又沒什麼,反正一下就好了,跟受傷又沒關係,但糖尿病造成的神經病變,會讓人跌倒、碰撞後的感覺不敏銳。就跟電視廣告上小妹妹騎三輪車壓在阿嬤的腳上,阿嬤卻沒有反應,讓小妹妹哭喊阿嬤!你怎麼沒有感覺?。
因為神經出了狀況,糖尿病患可能踩到尖銳物,也不知道痛!鞋子太緊,卻不知道要換!走路已經走到起水泡,撞到瘀青等等,也沒有不舒服。更危險的是,因為平時容易麻木,而讓患者想要「刺激」腳底,甚至相信弄到腳很痛比較好,反而喜歡用硬物刮來刮去,或想用熱敷促進循環,卻不知這樣的舉動已使皮膚受到損傷了。
我們來看看這個案例:
一位六十歲的阿姨表示五十歲的時候去醫院檢查出有糖尿病,平常因為擔心藥物會傷身體,說不上有怎麼認真控制血糖數值,頂多三個月回診時驗一次血糖。由於這兩三個月來腿麻的很頻繁,聽到朋友說有個地方會替人蒸足,就去體驗了。回家後發現腳趾發紅、起水泡,過兩天就起水泡處流出膿樣的液體,一開始覺得不怎麼痛應該會自己好,怎麼知道後來腳趾就愈來愈黑,醫師叫我切掉腳趾頭,切完之後傷口還是流一堆湯湯水水,接著又挖掉更大一塊的肉,醫師說這次如果再不好,可能要切到小腿,等於要截肢。
假如我們今天不管任何原因產生的傷口,我們身體都需要足夠的血液循環帶來氧氣養分,才有辦法修復組織。而我們的腿部因為距離心臟很遠,血液循環要經過更長的路程才可以到達,中間的血管如果因為糖尿病造成血液循環差,就沒有辦法衛腿部帶來足夠的氧氣養分來修復傷口,那如此一來小傷口就變成潰瘍,甚至擴大傷口範圍或是發黑。
所以當糖尿病患者足部(小腿、腳底、腳趾縫、腳趾)出現傷口,就很容易持續惡化。除了神經病變和血液循環不良是最主要的因素之外,假如過程中持續抽菸影響血液循環,或本身體重過重、高血壓、高血脂、沒有運動習慣,血糖控制不良,就很容易愈來愈嚴重。
當糖尿病患出現下肢傷口後,最好是請醫師評估,並積極照護傷口和控制血糖。萬一周遭皮膚變得紅、腫,有一堆分泌物,傷口看起來分泌物很多、傷口很臭,就是感染了!醫師會做傷口細菌培養,檢測究竟是哪隻細菌感染,並利用抗生素治療。萬一化膿感染部位難以用抗生素治療,要用手術清瘡減少細菌量。當潰瘍愈深,細菌感染已深入到骨頭,我們稱為骨髓炎。骨頭壞死是抗生素也救不活的,只能用手術移除壞死的骨頭。如果沒有癒合的傷口看起來變黑,傷口看起來很「乾」,可能問題主要出在於下肢血管狀況不好,血液循環太差,傷口無法癒合,有時需要放血管支架打通血管,或手術嫁接血管,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環。
總之,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非常注意糖尿病足這個問題,畢竟很多人本來也只是個小水泡、小擦傷,後來就進展到需要截肢的程度,對生活的影響極大。那糖尿病患到底要注意哪些事情呢?
- 請養成每天檢查自己的腳的習慣!最好每天訂定某個時間,像是要洗澡之前,或是要睡覺之前,就好好端詳 一下腳底、腳背、小腿、腳趾縫。
- 平常不要光腳赤足,即使在家裡,也養成穿襪子和包鞋(非拖鞋)的習慣
- 選一雙好走的鞋子,減少腳的負擔,久站或久走之後可以抬腳促進血液回流,減少腳的腫脹。
- 萬一出現傷口,請找醫師評估,不要自己泡一堆藥或灑粉,這些事情做起來雖然費心,卻是減少截肢的重點。
- 平時血糖控制是最重要的一環,平時忌口、戒菸、多運動,從藥物、飲食、運動三方面達到血糖控制的目標。
~若您有任何的疑問,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進行諮詢~